网站公告:
球盟会-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全国服务热线:400-023-4588
客户案例CASE
当前位置: 球盟会 > 客户案例
只是文献搬运工的水平就不要出来装金博体育逼了
添加时间:2023-10-23 19:18:10

  金博体育随便断章取义地截一段文献里的话,然后就什么毒瘾可治愈啊对人体危害比香烟小啊之类的大新闻都出来了,还动不动就以NIH、哈佛之类的顶级机构和Nature、NEJM、JAMA之类的顶级医学杂志给自己背书,好像自己认识文献里面的英文字一下子就有医学学位了一样。

  然后,这些人往往还以“揭露医学界使劲掩藏的秘密的英雄”自居,接受没有辨识能力的人的膜拜。而且还故意隐瞒自己有利益相关。

  文献解读是一个很需要专业积累的活儿,稍不注意就会犯不当外推的错误。即使是权威文献,如果被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不当外推并加以传播,最终导致的结果跟把当作权威答案到处贴一样的荒诞可笑。

  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比较温和的人,把人截图挂起来一条一条裱不是我的风格,批评先到此为止。我在这里就以我擅长的人群和实验性研究的评价,结合一些容易犯错的例子,分享以下我个人总结的五点使用文献的基本经验。欢迎大家引用我提到的标准去审视一个文献搬运工是否在强行装逼。

  人群调查研究也好,实验性研究也好,它们得到的结论都是基于一个“样本”的。“样本”是什么概念?在全地球70亿人中,只有很小的一小撮被通过一定抽样方法选择出来的人参与了研究。

  参与研究的这一小撮人,很难完全彻底一样地代表全球所有70亿人!虽然大家都是Homo sapiens,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在所有方面都完全一样。

  常见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收入、受教育水平、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等。如果一篇文献报道说,每天饮用6杯以上咖啡的人比每天不喝咖啡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小,我们能就此得出结论说咖啡可以预防糖尿病吗?不能。

  想喝并且喝得起每天6杯咖啡的人,显然经济地位更好,医疗条件、受教育程度也有理由相信更好;而每天不喝咖啡的人,肯定也包括一大群喝不起咖啡的穷人。这些穷人没有能力去获取健康的饮食,生活条件也更差,所以完全有可能更容易得糖尿病。如果这篇研究没有在设计的时候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它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是不可信的。

  最近,一篇发表在JAMA上的文章报道称,在丹麦人群中,全因死亡率最低的是BMI = 27的人[1]。那么这个时候文献搬运工应该就会截图说:看!最新研究打脸世卫!BMI = 27 按世卫标准是超重,但是死亡率却最低!

  JAMA是什么杂志?顶级医学杂志啊!这杂志上面的结论够权威了吧?那么对于这篇文献,我们能说中国人中BMI = 27也是全因死亡率最低的吗?不能。

  亚洲人和欧洲人在肥胖及其健康风险的问题上存在种族差异(ethnic difference)。世界卫生组织在柳叶刀杂志(The Lancet)发表的论文[2]曾经指出,现有研究证据表明,我们亚洲人在较低的BMI下,就表现出了较欧洲人更高的健康风险。(注:健康风险主要是包括一些代谢紊乱的疾病,如血脂、血糖代谢紊乱,以及高血压等。)这个差异大到什么地步呢?就是亚洲人超重肥胖的BMI切点都要独立于欧洲人之外单独设一套:欧洲人BMI30算肥胖,亚洲人BMI到达28就得算肥胖。

  这种差异究竟是怎么来的,还没有人弄清楚,所以无法在研究中完全排除。因此,我们在实际解读前面提到的那一篇研究时就要明白,欧洲人在同样的BMI下,健康风险本来就比我们更低,全因死亡率自然也就应该更低了。因此,这篇文献的结果是不能用来直接说明亚洲人中BMI = 27也是最健康的。亚洲人中,这个全因死亡率最低的拐点,应该比27更低。

  那么这篇研究真正提示我们的应该什么呢?由于以往的超重、肥胖切点是根据全因死亡率最低为BMI = 22.5左右来划定的,而这个数据已经是好几十年前的了,所以这提示我们,可能需要根据现代的医疗水平重新划定肥胖和超重的BMI切点,甚至放弃使用BMI评价健康风险。

  除了人种的因素之外,还有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都需要在不同情况下酌情予以考虑。

  实际对文献进行解读时,需要结合不断更新的医学专业知识综合判断人群差异的重要性。譬如说,虽然人种因素在刚才肥胖的文章里很重要,但这就是建立在我们先前发现了人种间肥胖的健康风险存在差异的前提下的。如果是在吸烟是否导致肺癌的问题,由于没有证据提示我们存在人种差异,人群的人种特征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指标去测量我们的问题,而什么是正确的指标,需要专业知识判断。我举个例子:补钙。测一个人缺不缺钙,文献搬运工们一拍脑袋肯定也是觉得测血钙。假设现在有一篇文献,它调查得到的结果显示一万个住院病人中99.9%的人血钙都处于正常范围内。你们觉得这些病人日常生活中需不需要预防缺钙?

  什么?你们觉得不需要预防缺钙?那你们要害死多少老头老太太!血钙根本不能反映缺钙,缺钙要在引起骨质疏松的时候就开始干预了。如果身体缺钙缺的来血钙水平都偏低了,那就意味着这个人的骨头已经不够分解了。如果这个人是老人,这个人的骨头估计会和威化一样脆,立定跳个远可能都会盆骨骨折。因此,旨在预防缺钙的研究应该检测的指标,通常都是骨密度,比如这篇[3];评价一个个体是否缺钙,也是看骨密度。

  这里解读的出错,并不是文献的问题。文献对住院病人血清钙水平的调查,可能只是为了发现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病人,比如这篇[4]。

  没有专业知识的文献搬运工们,很容易犯这种低级错误。当然,文献搬运工们更不可能知道为什么血钙过高可能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有关,也不可能知道为什么缺钙先从骨头缺而不是先血钙含量低了,因为他们没学过生理学。

  “暴露”是什么呢?通俗地讲,暴露不是没穿衣服,而是指人接触某种因素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评价暴露于某一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之前,需要规定暴露的频率金博体育、单次暴露剂量、暴露的途径、暴露的时长,对于某些特殊的暴露,还需要描述其剂型。进行这些描述,是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效应的大小。

  多强的暴露程度才是有生活实际意义的?一言以蔽之,符合问题要求,符合生活实际。

  最简单的例子,饮用含糖饮料金博体育。长期每天饮用1瓶500ml的含糖量5g/100ml的饮料(比如绿茶饮料),如果当天不再摄入其他添加糖,那么它的健康风险是要远小于长期每天早晚各饮用1瓶(共2瓶)500ml的含糖量15g/100ml的乳酸菌饮料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前者折算下来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为1瓶 ×(5g / 100ml) × 500ml =25g,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添加糖摄入量在25g以下是可以接受的。而后者折算下来每天摄入添加糖为2瓶 × (15g / 100ml)× 500ml =150g,看上去只是比前者每天多喝了一瓶,却导致添加糖的摄入量翻了6倍,是营养学会建议的不引起健康风险的上限50g的三倍。

  此外,同样是暴露于尼古丁,如果是通过吸烟的途径暴露,就要考虑呼吸系统的损伤;如果是通过尼古丁贴片的途径暴露,则不用再过多考虑呼吸系统的影响了金博体育。

  很多暴露因素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显现出它的效应。饮酒、抽烟、空气污染这些,都不是沾一下就肝癌、肺癌的。我们需要长期观察它们的效应,才能看见酗酒和抽烟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多长时间呢?说实话,谁都无法下一个断言。

  对于致癌的效应,目前公认观察性研究至少需要观察所有人5年以上才能显现。如果一篇文献声称观察一个人群中每个人平均5年,发现暴露于A物质组的癌症发病率没有比对照组更高,但观察时间的标准差大于2年,这是不能说明A物质没有致癌性的。因为观察时长为5.0±2.0年,证明有一半的人观察都不足5年。

  一个因素的利弊,需要从很多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很复杂,展开来讲能讲出一整本《管理毒理学》了,我在这里就简单举例说明。

  譬如说,毒品、香烟这类给人带来欣快感的产品,危害主要存在于两方面:成瘾性带来的高暴露剂量,和其自身固有的毒性。如果贴出文献证明某种毒品成瘾性较差,并不能证明它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就是可以容忍的,该毒品危害比香烟小这种论调也就无从谈起了。就算使用某种毒品的人中仅百分之几的人成瘾,一旦成瘾,由于长期反复高剂量使用毒品对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智力劳动能力受损的他们很难不被毁掉终生。他们本来可以选择终身不接触毒品,是你们这些文献搬运工和毒贩子一起告诉他们这种毒品成瘾性低金博体育,他们才迈出了第一步。

  此外,评价某一因素的利弊时,单独的一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层次。我这里以评价烟草的利弊时需要探讨的毒性这方面为例。

  吸烟可能导致肺癌大家都知道吧,可是不是每个吸烟的人都会得肺癌啊。所以就不应该被禁止吗?不是的!有中国人群中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吸烟指数大于400(吸烟指数 = 每日吸烟支数 × 吸烟年数,400的吸烟指数可以是20年烟龄每天一包20支,也可以是10年烟龄每天两包40支)的烟民,基本都有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的肺功能受损[5]。由于肺功能受损至出现症状甚至发展为慢阻肺之后,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了,所以吸烟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除此之外,吸烟还会导致咽喉部和口腔的慢性炎症,使口腔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当烟雾中的物质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之后,还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造成影响。

  所以,我们并非只因为吸烟导致肺癌而提倡禁烟。吸烟的健康危害是多系统、多层次、多机制的。每一个烟民,以及每一个与烟民一起生活的人,都会从中受害。

  文献解读,需要非常多而系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没有生物医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是无法正确理解文献所提示的意义的。我在这里提到的标准,是最最基本最最常用的普适性标准。具体到每一个研究课题,还会有很多需要用专业知识多想想才能注意到的坑点,有时候这些坑点甚至只有长期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者才熟稔。

  在其他领域搜文献不懂装懂,最多也就是赚个脸面谋个财;在生物医学领域搜文献不懂装懂,就会误导大众的健康认知,这可是害命啊。各位文献搬运工们,以后遇到不懂的话题,请多看答案少装逼,谨言慎行别添堵金博体育。谢谢。

  [6]詹思延. 流行病学(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第7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8]王心如. 毒理学基础(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第6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